2024年,按照公安部党委与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公安厅积极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引领全省公安机关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上持续发力,推动社区警务工作朝着精细化、规范化方向稳健迈进,“派出所主防”工作质效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年全省公安机关累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7万余起,群众对社区民警的满意率超过95%。
党建引领,让社区警务成为弘扬文明的有力引擎
省公安厅治安部门积极引导全省公安派出所秉持党建带群建的思路,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全省8900余个行政村、2600余个社区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分警务区,扎实推进警网融合,共同探索“党建+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机制,成功构建起以警务区为基本单元的基层治理崭新格局。以警务区为辐射源,社区民警在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忠诚信念。与此同时,各地派出所与村社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党建文化活动,将国家的惠民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厚植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法治宣传,把社区警务打造成普法前沿阵地
全省公安派出所深入推进“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广泛开展以防盗、防骗、防毒、防矛盾纠纷、防治安灾害事故为主题的“五防”宣传进社区行动,切实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弘扬法治思想,有力推动平安社区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部分先进派出所或警务室专门设立安防体验区,开展智能安防演示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防范的精准度,针对需求人群开展“滴灌式”宣传。利用“乡村大喇叭”这一接地气的方式,将道路交通、禁种铲毒、森林防火、盗抢预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传播到村社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户家庭。一系列举措之下,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显著提升,拒毒防毒和拒诈防骗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派出所主防”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群众力量。
倾听民意,让社区警务触角延伸到每户百姓家庭
全省公安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深化社区警务建设作为精准掌握民意的“收集器”、获取线索的“声呐箱”。社区民警在走村入户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与村民亲切“拉家常”,有效拉近警民距离,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确保信息源头鲜活。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公安基础工作在服务、管理、防范方面的精准性。特别是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现象,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到风险早察觉、苗头早遏制、矛盾早化解,有效降低警情发生率、控制案件发生量、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治安防控,把社区警务筑成坚固安全防线
全省公安派出所积极推动“公安警格”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同频共振,选派922名所长进入乡镇(街道)党(工)委班子,7050名民警到社区(村)基层组织任职,同时组建414个平安类社会组织,发展群防群治力量达22万余人。各方力量协同作战,实现安全隐患共治、社会治安共防、群众诉求共调、防范宣传共讲,坚持教育救助与预防犯罪相结合,以一个个网格的“小平安”汇聚成社会的“大和谐”。
便民服务,让社区警务成为群众办事的温馨站点
全省公安派出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规范便民服务窗口,全面落实惠民利企政策,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持续推出上门办、自助办等一系列贴心便民措施。积极推行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变更更正证明、户籍事项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注销户口证明等户籍类证明及身份证补领“全程网办”。通过走访调查、发放警民联系卡、建立警民微信群等“面对面、键对键”的方式,借助警务宣传栏、微信警务室、警情通报等渠道,充分利用网络新平台,与辖区群众保持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服务需求,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