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直达 > 政策文件 > 齐政发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齐齐哈尔市支持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10-02 17:54:46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齐政发〔2023〕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齐齐哈尔市支持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日         

 

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22〕43号)和《关于印发<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自创组发〔2023〕1号)要求,为加快推进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以下简称齐齐哈尔片区)建设,统筹集成科技创新资源,高质量完成建设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六个龙江”“八个振兴”“九个坚定不移”部署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为使命,以培育新技术、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促进新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四个千字号”和“四新经济”创新发展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提升人才链、强化开放链,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对俄及东北亚协同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引领,把齐齐哈尔片区打造成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高地,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鹤城力量。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样板区初步建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对俄及东北亚协同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改革创新高地突显,成为“六个龙江”建设的新引擎。

  1.重点领域改革有新突破。创建“政府+园区+平台(公司)+基金+专家委员会”的发展模式,示范推广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深化授权、赋权、放权改革,由点带面引领区域体制机制联动创新,创造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条左右。

  2.产业转型升级有新跨越。提升重点产业创新水平,加快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产业升级跃变,形成1—2个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四新经济”,赋能优势产业,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深耕产业链,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

  3.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创建齐齐哈尔科创总部基地,打造哈大齐协同一体科创走廊和工业走廊。引导创新资源向齐齐哈尔片区集聚、整合,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协同创新平台健康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明显通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齐齐哈尔片区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亿元。

  4.创新创业环境有新改善。加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强化科技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达到5家;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0个。

  5.开放协同创新有新成效。推动“双自联动”,提升央地、校地、军地协同创新水平,对口合作、哈大齐自创区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协同开放能级显著提升。

 

专栏1  主要经济指标体系


主要指标

2021年

2025年

1

GDP(亿元)

120

300

2

营业收入(亿元)

900

1200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30

70

4

R&D占比(%)

3

4

5

高新技术企业(家)

83

200

6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4

15

7

创新型产业集群(个)

0

1—2

8

国家级孵化载体(家)

1

5

9

国家级研发机构(个)

4

20

10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

2

4

11

创新型领军企业(家)

0

2

12

科创板主板上市企业(家)

0

1

 

  到2035年,齐齐哈尔片区全面建成。在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区域协同创新、对外合作开放、低碳绿色发展实践等方面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布局定位

  坚持“一区多园”、协同共创,在国务院审核公告确定的四至范围基础上,将建设和政策覆盖区域拓展至以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新兴产业区为扩容区、多个重点产业园为辐射区的范围。高新区:为核心区,重点发展精密超精密和高端制造产业,培育数字技术、高端技术、前沿技术型企业,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新兴产业区:为高新区扩容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园区:龙沙、建华、铁锋、昂昂溪、梅里斯、富拉尔基、富裕、讷河等产业园为高新区辐射区,是“一区多园”组成部分,重点发展重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冶金装备、新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生物等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先行先试,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1.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统筹科技、财政、人才、产业、金融、采购、知识产权等创新政策在齐齐哈尔片区推行实施。

  (1)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等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新技术新产品“首购首用”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和双创债试点。

  (2)学习先发地区经验。探索实践大连、厦门等先发地区科技成果定价机制、股权激励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运行机制、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专利保险、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使用等改革创新举措。

  (3)协同自创区联动创新。承接落实哈大齐自创区建设政策措施,制定实施齐齐哈尔片区特色政策措施,争取国家自创区改革在齐齐哈尔片区先行先试。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高新区、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齐齐哈尔支行、市银保监局、市金融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赋予齐齐哈尔片区应有事权,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践片区共治共管。

  (4)建立与省直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按照片区确有需要又能有效承接的原则,充分开展评估论证,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对接,做好各项下放权限的争取和承接工作。

  (5)赋予高新区市级权限。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赋予齐齐哈尔片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金融支持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省部署要求,探索赋予机构设置、编制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和编制数额内,探索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

  (6)厘清高新区与协同产业园关系。探索“管委会+公司”发展模式,加强高新区对多园的统一领导、规划、管理、招商,探索资源共享与利益平衡机制,形成社会事务属地政府管理,经济事务高新区重点指导的特色模式。

  (7)优化高新区政务服务。依托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配套完善设备设施,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将高新区市场登记管理由属地政府后台管理升级为市级直管,开展审批改备案、承诺代办制、优化准入等服务,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8)探索与外地园区飞地自建、委托开发等合作发展模式。依托新兴产业园区,探索飞地自建模式,积极引入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外地成熟园区建立“异地分园”,自主规划、建设和管理;借鉴深哈产业园发展经验,合理选择试点区域,委托外地优质先进园区,进行规划管理、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

  (9)探索共治共管。吸引协会、商会、联盟、机构等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齐齐哈尔片区治理,建立产业共治委员会等多元主体共治组织。 

  [责任单位:市营商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经合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高新区,有关县(市)区政府]

  3.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适合于齐齐哈尔片区发展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科技管理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放宽科研管理、减少科研干预。

  (10)加强科技管理和科研管理改革。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创新智库支撑作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推进的管理机制,改革科技项目生成机制,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制度。

  (11)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高效配置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构建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决定作用、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市场配置规则,稳步推进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配置效率和供给质量,实现科技要素最大化释放创新动能。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高新区]

  4.推动央企高校地方协同发展。创新横向联动机制,密切央企、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鼓励支持央企、高校加入齐齐哈尔片区建设。

  (12)加强央地协同。依托中国一重、中车齐车、通用技术齐二机床等央企创新资源向地方有序开放,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争取支持央企创新平台、产业专业园区等向齐齐哈尔片区布局,新增投资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向齐齐哈尔片区延伸。

  (13)加强校地协同。推动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引进科研团队、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

  (14)加强军地协同。推进军地融合创新,服务齐齐哈尔片区发展。

  [责任单位:高新区,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防办]

  5.积极推动“双自”联动。建设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协同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自创区自贸区区域重合、政策叠加优势,试点推进政策释放。

  (15)推动“双自”政策联动。通过“试行-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开展投资开放、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产业培育、国际协作等多维度体制机制优化和政策创新,争取率先开展“双自联动”试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推进政策叠加红利进园区,支持扩容区、协同区等重点园区充分享受自创区、自贸区、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成果,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开放创新深度融合。

  (16)打造“双自”服务平台。依托自贸区开放创新优势,大力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立和发布面向自贸区的科技成果目录,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自创区与自贸区合作交流,及时跟踪对接高端装备制造、精密超精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创新前沿动态,探索通过并购、技术转移、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建立离岸孵化基地。

  [责任单位: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齐齐哈尔海关,鹤东公司]

  6.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齐齐哈尔片区用地供应机制,拓宽土地供应来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17)完善齐齐哈尔片区用地供应机制。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齐齐哈尔片区用地布局,合理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充分保障各类创新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用地需求。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工业控制线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现有工业用地计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工业用地企业提高开发建设强度,放宽建筑层数、容积率等指标,简化建设审批程序。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政策,鼓励产业项目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用地,允许采用协议方式续期。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高新区,有关县(市)区政府]

  (二)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产业振兴,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样板区[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坚决扛起全省产业振兴大旗,落实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对标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1个“老字号”装备制造业、1个“原字号”食品加工业、6个“新字号”新兴产业、一体协同打造绿色园区,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创新自主化、产业特色化、发展集群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7.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建设千亿级装备制造业创新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核电装备、冶金装备、石油石化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冰雪装备、风电装备和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18)打造高端重型装备产业群。依托中国一重在冶金装备、核电装备、石油石化装备等方面的设计研发优势,推动中国一重在冶金装备领域开展全流程自主设计、制造,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在核电装备领域开展关键材料研究,实现核电核岛及常规岛大型锻件全部自主化。在石油石化装备领域攻克大型锻件制造、焊接、现场组焊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升大型锻焊加氢反应器市场占比。

  (19)打造数控机床产业群。依托现有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和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高档重型数控机床;推动企业联大靠强,招引配套产业,做大产业链条,形成数控机床产业集群。

  (20)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群。推动中车齐车加快重载制动阀等进口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实现国产替代;推动中车齐车搭建统一的协同设计平台、仿真分析平台和试验研究平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中车齐车开放整机疲劳与振动试验台等先进的研究平台和试验检测设备,开展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21)打造精密超精密产业群。围绕精密超精密部件、精密数控机床、精密铸锻造等领域,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新成果、新项目,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化解“卡脖子”瓶颈制约,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再造和提档升级。

  (22)打造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群。围绕大马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大田精密播种机械、大喂入量智能收获机械等整机装备部署创新链,建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整机研发平台,强化自主高端智能农机产品研发创新。

 

专栏2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组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针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创新资源分散、产业链发展不连续,产学研用协同不足、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难,基础应用研究实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深等问题。着力解决行业核心产品技术空白、“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和首台(套)应用推广难等问题,全面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力,增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全球话语权。

2.精密超精密智能制造。加快国家级精密超精密主题产业园、东北精密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北方精密铸造产业研究院、精密超精密产品检测中心、资源服务共享中心、精密超精密计量测试中心等“一园二院三中心”建设,打造精密超精密孵化加速器,推动精密超精密制造创新发展。

3.数控智能机床。建设齐重数控智能机床研究院,研制高端智能机床装备、大型金属制件增减材制造技术与装备(3D打印),解决高端功能部件依赖进口和国家急需“卡脖子”问题;建设齐二机床核心制造能力提升项目,采用高效、高精度设备提升关键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能力,解决生产加工中的关键问题;建设腾翔现代铸锻造产业园项目,形成年产铸锻造件15万吨的能力,满足龙头企业床身、立柱等大型铸锻件产品本地配套需求,补齐产业链短板。

4.农机装备智能转型。建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园,招引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小麦收获机等整机制造企业及农机前后桥、变速箱、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制造企业,推进农机装备智能转型。

5.集装化联运装备。升级大容积罐箱产品,保持核心产品行业领先;加大压力容器、深冷产品、卷钢运输装备技术开发,提升装备的适应性及可靠性,满足去包装化运输需要。

6.铁路救援起重装备。推进国内轨道救援起重机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起重机纯电池动力、轮盘制动技术应用,满足铁路特殊区段(如长大隧道、长大坡道)救援需求;推动起重机配套起复装备、吊索具、公铁转换以及多功能集成技术应用,拓展多元产品的技术领域,加速推进产品的通用化、模块化开发;实施200t铁路救援起重机及关键技术研发,满足重载铁路车辆救援需求。

7.新能源装备。以一重集团、中车齐车、永济电机等企业为重点,扩大现有风电主机、电机、塔筒等风电装备产能。谋划风机轮毂、外壳等配套产业,补齐风机主轴、碳纤维、大型逆变器等关键装备短板,大力培育为整机配套的叶片、箱变、机舱罩、变流器等零部件配套企业,提高零部件市内配套能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合局,有关县(市)区政府]

  8.推动食品加工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建设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为目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路径,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实施奶乳一体化、肉食一体化、大豆、中央绿色厨房产业链供应链行动计划,叫响乳品、高端肉牛、水稻、大豆等产品品牌,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23)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进程和加大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做好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稳步扩大绿色食品基地规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好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全国样板”,推动依安县深入实施百万亩有机土地转换,充分释放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优势,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4)做大粮食产业链。依托玉米、水稻、大豆等原粮优势,提升精深加工转化能力。玉米产业深度开发柠檬酸、山梨醇、维生素、玉米油、玉米膳食食品、发酵饲料等;大豆产业深度开发高档非转基因大豆油、休闲方便食品、仿肉制品、大豆全粉类、发酵类和非发酵类大豆食品、休闲食品和精选食品豆等;水稻产业深度开发有机高端大米、方便米饭、营养米粉、方便食品和主食制品。

  (25)做强畜牧产业链。优化乳品制造产业布局,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建立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乳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关键短板和明显弱项,突破乳铁蛋白、乳清原料粉等“卡脖子”难题。支持乳制品企业数字化(智能)升级,推广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在生产前端进行经营组织模式创新,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管控系统和关键工序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乳制品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26)做优饮料制造业。强化酒类产区品牌培育,立足我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酒类产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特点,打造“中国北方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北界葡萄酒新兴产区”品牌,培育壮大啤酒产业。强化酒与文化产业融合,梳理品牌历史、讲好品牌故事、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专栏3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1.奶乳一体化产业链。以中国飞鹤生态(智能)产业园项目为牵动,以蒙牛齐齐哈尔公司、光明松鹤公司、伊利齐齐哈尔公司等企业为重点,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儿童成长乳粉、成人功能性乳粉、液态类乳制品、奶酪和黄油加工为主攻方向,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密切上下游关联配套,拉动乳产业快速增长。

2.肉食一体化产业链。加快牧原集团、东方希望集团、金锣集团等大型生猪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建设,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推进现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调整精深加工产业结构。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哈尔滨食品工业研究所等中式食品加工科研机构,加强原料肉品质保持与控制、特色风味保持与增益、定量腌制—卤制—干制等工业化加工技术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提高肉类产品深度广度。

3.大豆产业链。以益海嘉里、山松生物等产业园为依托,推动蓝海生物、笙得利、鸿源油脂、和美泰富、鑫鑫粮贸、福兴粮油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扩大生产,稳步提升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大豆油产能,提升大豆精深加工水平,着力构建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新格局。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经合局、市畜牧局、市粮食局,有关县(市)区政府]

  9.推动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聚焦生物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新型酶、酶制剂、功能菌株等一批技术壁垒,实施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创新基础条件,促进生物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融合创新。巩固提升生物制造加工规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率先突破,带动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协同发展,培育生物产业集群。  

  (27)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加快培育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一地三园”,引育医药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生物发酵技术创新,推动原料药生产领域创新突破,争创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种植基础优势,围绕生物萃取技术引导中药加工领域创新,带动工业大麻、药食同源食品、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开发和利用;支持药企通过开发经典名方、中药再评价及大品种二次开发,打造东北地区道地北药生产加工基地。

  (28)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以发酵技术为核心,强化生物质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链条延伸。突破发展生物基材料,构建典型生物基产业链条,提升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能力。重点延伸玉米发酵链条,稳步扩大氨基酸生产种类,提升新增酶制剂、酵母生产能力,推动淀粉糖及醇类产品链条向麦芽糊精、葡萄糖(浆)、果糖浆、麦芽糖浆等精深加工领域延伸。

  (29)大力发展生物农业。重点加强生物育种和生物农用制剂的开发与利用,围绕黑土地生物技术保护示范,推动生物技术与绿色农业发展深度融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幅提升生物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加速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高效和定向品种培育,加快构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

 

专栏4  生物产业集群

    1.生物医药。推动华瑞生物医药中间体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医药中间体生产规模;创建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主动承接原料药产业战略转移,逐步向下游延伸发展制剂类、创新类医药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大麻加工产业发展。

2.生物制造。推动益海嘉里谷氨酸钠项目、酵母项目和阜丰70苏氨酸项目建设。积极招引生物基材料项目,实现生物新材料领域新突破,提升生物制造产业价值规模;围绕酒精产业链延伸,加快招引乙二醇、丁二酸延链项目;做精大豆生物加工链条,加快向低聚糖、异黄酮、卵磷脂(PS)、蛋白肽、皂苷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3.生物农业。重点推进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创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新品种。建设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项目,打造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备份库),同时容纳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小麦改良分中心、国家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合局、市发改委、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鹤东公司,有关县(市)区政府]

  10.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技术工艺、生产规模和应用水平,为实现我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供强力支撑。

  (30)发展金属基新材料。依托建龙北满、紫金铜业等龙头企业突破系列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我市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核电锻件、特殊钢、阴极铜、特种中间合金产品、超高温机组、高温合金等特种金属材料。

  (31)发展复合及非金属材料。支持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形成若干高水平、标志性前沿新材料企业和产品。依托翔科金属新材料等企业,发展光学级、仪表级、电子封装级、碳纤维增强铝等金属基复合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带材和焊管,拓展研发镁基、铜基、钛基、高温合金基、金属间化合物基以及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

  (32)发展高端装备材料。围绕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发展核电大型锻件、耐热钢、超高强钢、高性能船舶用特种钢、高性能耐磨钢、高温合金、特种不锈钢等材料。

 

专栏5  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1.富鑫有色金属产业链升级项目。建设标准化厂房、智能化制造车间、创业孵化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及相配套的电力、道路、绿化、燃气管道、给排水等设施建设。

2.建龙北钢智能化工厂改造项目。建设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物流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智能监控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优化控制,节约企业成本。

3.紫金铜业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厂项目。建设废弃物综合处理回收车间,购置相关配套设备,采用世界领先的连续氧压浸出技术,有效解决危废跨省转移问题,并实现有价金属回收利用。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有关县(市)区政府]

  11.培育发展数字产业。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3)推进数字产业化。重点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产业、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产业。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推动以显示器件、传感器、控制器等为主的数字硬件产品制造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玻璃基板、触摸屏单体等关键材料和关键装备产业的招商。积极引进软件开发商、云服务商、系统集成服务企业。

  (34)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行业大数据资源利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数字化示范车间和智能工厂,加速装备制造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打造龙江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新高地。

 

专栏6  数字产业重点项目

1.齐齐哈尔市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项目。打造服务“鹤城经济”城市群的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大脑,围绕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互联网经济发展,在各领域应用全方位、多视角、系统性拓展。

2.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拟用地3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设数字科技集团(东北)总部大楼。

3.鹤城新经济直播基地项目。改造升级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新增直播间201个,新建培训、办公、烤肉展厅等功能区,购置直播设备,打造我市首家烤肉特色直播平台。

4.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向重点行业在供应链管理、产品溯源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场景开展应用,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营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高新区,鹤东公司,有关县(市)区政府]

  12.培育发展冰雪产业。加快发展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重点产业,打造“冰球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国内冰雪装备研发和制造集聚区。

  (35)培育冰雪运动器材及装备产业。建设齐齐哈尔冰雪装备集聚区,利用黑龙国际厂区剩余用地建冰雪装备特色产业园,对接国内外冰雪运动装备优质企业,重点招引压雪机、浇水车、电动爬犁、电动冰车等冰雪重装备企业。鼓励冰雪装备企业在冰雪服装、护具、器具等方面“溢出”生成冰雪装备项目。加强竞技冰雪、智能冰雪装备研发生产。

  (36)升级打造“冰球之都”城市品牌。创新培育品牌赛事,打造升级鹤城国际冰球邀请赛、北方冰球联赛等地域特色品牌赛事,异地举办分站赛,扩大赛事辐射范围。扩大品牌合作“朋友圈”,招引飞鹤、安踏等企业冠名品牌赛事,举办全国冰球论坛,提升冰球运动文化IP影响力。面向全国培养输送顶级教练员、制冰师、技术官员等各类冰雪体育专业人才,加强与国内一线城市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打造冰雪人才鹤城品牌。

 

专栏7  冰雪器材及装备产业重点项目

1.黑龙国际打造积木真冰场项目。提升可移动积木真冰场建设能力,年生产能力达到50块。

2.黑龙国际滑雪板改造项目,在原滑雪板生产线的基础上,投入300万元,对滑雪板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实现年产20万副滑雪板的生产能力。

3.谋划旱雪四季滑雪装备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铁锋区新兴产业园内,主要生产小型可移动滑雪跳台,模拟滑雪机,硬质草,四季滑雪生产设备(旱雪)等。

 

  [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体育局、高新区,鹤东公司,有关县(市)区政府]

  13.培育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依托我市主导产业基础和鹤城文化底蕴,借助高新区创意设计产业园和高校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37)打造创意设计产业示范区。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园,择优选定一批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企业入园。建设创意设计产教融合示范园,充分激发教育系统创意设计人才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设计研发体系。

  (38)打造创意设计体验集聚区。推进中瑞文化创意集市建设,建立包含作品展示空间、活动空间、大师工作室等场景布局的齐齐哈尔市“创意设计集市”,免费为创意企业或个人提供场地,引进陶瓷创意工坊、非遗体验展示、原创表演、创意工艺品、COSPLAY展示等各种新型业态。推进中环广场“卜奎印象”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具有“老卜奎”风格的特色文化街区。

  (39)推进设计中心建设。鼓励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重点企业与创意设计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和建设一批有较强设计能力的工业设计中心。推进市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打造琪鹤源文创设计中心、市玛瑙创意中心等文化创意中心。

 

专栏8  创意设计产业载体建设

1.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园。利用空置写字楼,择优选定一批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企业入驻,力争形成创意设计产业集群。

2.打造文化创意集市。计划将“中瑞悦力城”进行整体改造,全力打造文创集市、创意设计人才人气聚集洼地、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高地。

3.建设中环广场文创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963万平方米,建设“越界”影城、“天街桃花源”网红美食街、“雾隐山”剧本杀、“卜奎之魂”文创展示销售、“电竞联赛大舞台”“网红篮球场”6大核心板块。

4.建设齐大产教融合示范园。将齐大科技园(原有商校校舍)升级改造,进行门体更换、墙体粉刷、管线连接等工程。积极促进政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高校与制造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专业设计企业联合培养专业特色设计人才,打造创意设计实习实训基地。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文广旅游局、高新区,鹤东公司]

  14.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强化模式、业态、产品创新,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线文娱教育、智慧物流等新服务经济业态。

  (40)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积极争创省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推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技咨询和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吸引科技服务机构落户,推动建设精密超精密产品检测中心、资源服务共享中心、计量测试中心等面向国内精密超精密制造业开展服务。加强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提升齐齐哈尔片区技术转移综合能力。

  (41)打造东北地区西部区域现代物流中心。通过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筑良好发展平台,加快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释放物流需求动能,加大龙头物流企业引进培育,提升物流有效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在航空物流、多式联运、保税物流、智慧物流、数字供应链等领域取得突破发展。

  (42)推进电商产业创新发展。围绕飞鹤乳业、北大仓、北纬47度、龙江元盛等龙头企业,突出打造乳、肉、酒、水、鲜食玉米等网货产品供应链。依托本地特色优势绿色产品,发挥本地人才优势,加快发展直播电商,建设鹤城新谷产业园,打造电商示范园区,推动电商网络零售不断增长。

  (43)培育服务型制造产业。鼓励齐重数控、齐二机床、中国一重、华工机床、四达铁路等企业开展成套自动化生产线定制、数字化车间总包、“黑灯工厂”建设等集成服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切合生产实际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由传统装备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高新区,有关县(市)区政府]

  15.创新园区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创新实践绿色发展经验。

  (44)建设绿色园区。建立园区项目准入条件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建设绿色车间、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入驻。建设园区生态环境智能分析、预警监测管理平台,采集工业、生活废弃物排放实时数据,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

  (45)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大型直驱力矩电机、重载铁路绿色智能高效煤炭运输装备关键技术、第三代核电及小型核电装备等研发及产业化,探索绿色产品和技术研发推广新模式。

  [责任单位:市经合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应急局、高新区,鹤东公司,有关县(市)区政府]

  (三)完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赋能,建设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16.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科研力量攻关,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46)支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国家和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支持开展重点产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攻关,解决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47)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创新团队,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技术创新。

  (48)支持创新联合体攻关。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发展联合攻关,提升产业全链条创新能力。

 

专栏9  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高端装备制造。高档数控机床:高端智能焊接装备,大容量智能刀库,高端智能大重型焊接装备,THQ6920数控落地铣镗床,微米/亚微米级超精密智能数控加工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五轴卧式加工中心,高速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重型数控机床系统国产化及智能化应用研究。轨道交通装备:重载铁路绿色、智能、高效煤炭运输装备关键技术研究,3万吨级重载列车、轨道货运快速化装备、绿色智能重载货运装备智能无人驾驶,铁路车辆轮轴智能装备。电力装备:第三代核电及小型核电装备。高端、大型风电装备整机、零部件装备研制及产业化。极地寒地装备:极地寒地设备装备制造。冰雪运动装备:冰雪运动器材、竞赛竞技装备、辅助训练装备,极地低温环境特种船舶用铸件材料和制造技术研制、低温钢研制与产业化。

2.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中国母乳功能成分解析及牛乳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研制及产业化。结晶葡萄糖清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玉米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玉米源发酵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玉米加工副产物高值化产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聚氨酯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成套制备新技术。工业大麻萃取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医药中间体创新与制备。黄芪等道地药材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龙江华牛”新品种培育,东北寒区多羔肉羊新品系群的选育研究。

3.精密超精密装备。超精密光学元件面型调控技术与装备研发,高精度立式车铣磨复合加工中心,高压电机转子插挤(导)数控专用机床,精密超精密检测智能装备,超精密及大型光学元件专用设备研发,基于微细结构加工数控超精密机床,精密重型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究。基于数字化智能网联精密柔性线关键技术研究、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丝束铺放装备及铺丝头关键技术研究,重型机床柔性线技术,超大型反应堆压力容器一体化均质锻件近净成型制造技术研究,精密铸锻造技术与工艺,洁净钢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铁路货车摇枕侧架、钩舌、制动阀精密制造,全旋转、指向式系统和随钻测井系统,大尺寸超高精密二维转台复合材料构件精密加工,细长管加工研究,高铁核心铸锻件开发,精密尺寸轧制技术,精密化学热处理,装备异形件精密锻造,薄壁零部件加工,闭气栓精密加工。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高新区]

  17.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成长机制。

  (49)实施科技企业“苗圃”计划。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软环境”建设,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苗圃,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5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按照入库培育—出库认定—政策支持路径,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政策激励“高企”升“规上”、“规上”晋“高企”。

  (51)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计划。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培育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

  (52)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引领,着力培育一批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冶金装备、冰雪体育及装备等产业链供应链“小巨人”“瞪羚”“独角兽”、“旗舰”“航母”企业,打造一批技术先进、深耕主业、创新活跃、管理规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高新区]

  18.打造优势特色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功能完善、协作高效的重大创新平台。

  (53)建设国家创新平台。推动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轨道交通科技成果溢出地、策源地;争取创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建设。

  (54)建设优势特色创新平台。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重型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建设重型数控机床系统国产化应用实验室、雪上体育器材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产业创新平台。

  (55)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瞄准“双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在齐齐哈尔片区设立研发及成果转化分支机构,建设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齐齐哈尔分院。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及人才团队牵头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黑龙江智能机床研究院、东北重型机械研究院等成为产业链源。

  (56)组建创新联合体。采用“政府部分出资+市场化运作”模式,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支持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为龙头、高校院所支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共性技术供给与成果转化机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高新区]

  19.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需求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供给源头、以自创区为承接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

  (57)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推动江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向齐齐哈尔片区释放和溢出科技成果。

  (58)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提升重型数控铣镗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型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和工程化、产品化中的作用,增强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成功率。

  (59)开展线上线下立体服务。发挥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立体服务。培养技术经纪人,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发挥技术交易奖补、技术转移机构绩效奖励等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落地转化。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高新区,有关县(市)区政府]

  20.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育引用”机制,全面培育、引进和用好科技创新人才。

  (60)创新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支持相关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健全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61)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制定并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引进国内外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62)拓展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在齐齐哈尔片区兼职,利用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为齐齐哈尔片区培养专业人才。

 

专栏10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赋予编制使用自主权、下放选人用人自主权、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实施特色引才工程、培育卓越工程师队伍、支持人才就业创业、强化薪酬待遇激励、建立人才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人才飞地项目、建设青年人才驿站。

2.支持建设优势特色创新平台。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创业平台、建立人才交流展示平台。

3.培育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育壮大冰雪体育人才队伍、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产业人才队伍。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高新区,有关县(市)区政府]

  21.强化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推进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建立完善适应齐齐哈尔片区实际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

  (63)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支持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合约等手段,研发推广线上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精准性。

  (64)推广知识产权融资。支持商业银行运用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进一步拓宽轻资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65)创新突破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孵化基金、科技投资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齐齐哈尔片区企业培育力度,提高企业首贷获得率,扩大普惠金融覆盖范围。推动银行机构运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提升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深入挖掘后备企业资源,推进企业分类培育和改制辅导,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66)支持企业上市。建立完善由政府、证券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企业上市联合培育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科创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发展,做大做强。对完成上市、挂牌、债券及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科技企业,按规定给予补贴。

  [责任单位:市金融服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齐齐哈尔支行、市银保监局、高新区,鹤东公司]

  22.建设“双创”孵化载体。通过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产业生态圈。

  (67)围绕产业孵化配置物理空间。整合现有5座孵化器、6座产业加速器,激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传统存量,吸引新兴增量,科学分区;新建5.9万平方米孵化培育基地,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创意设计产业园,推动综合孵化向专业孵化转变。

  (68)围绕产业加速配置立体支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长廊及大厅,提供常态化、一站式、交互综合线下科技服务;打造线上科技服务平台,为“产学研金介用”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

  (69)围绕产业创新配置制造共享平台。加强与省内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委托运营,配齐建强设施设备,实现具有通用、精密、超精密加工场景,向全市企业开放,提供设计验证、技术攻关、产品迭代、技工培训、产品试制及精密加工等共享服务,助力企业低成本快速成长。

 

专栏11  “双创”孵化载体建设

1.高新区“腾笼换鸟”工程。对在培企业从成长速度、发展前景、培育成果等方面综合评估,对不具备培育价值的企业进行腾退,改造闲置厂房,打造拥有创业咖啡、快捷办公、导师培训、创业公寓等功能的孵化载体。

2.铁锋开发区基础设施及孵化器建设。新建服务中心2万平方米、孵化器5万平方米,新建道路配套建设供热、给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责任单位: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鹤东公司]

  23.建设科创总部基地。支持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优先在高新区落地,引进一批总部经济,打造研发机构集聚区、楼宇型总部。

  (70)集聚域内总部。聚焦科创主题、服务产业发展、赋能全域创新,建设齐齐哈尔科创总部基地。吸引中国科学院、高校G7联盟向齐齐哈尔片区输送人才、技术外溢、平台迁移。立足国家精密超精密制造主题园区及齐齐哈尔片区新发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统筹布局存量空间,科学规划精密智能制造创新基地建设,配齐优质资源,推动“链主”“盟主”等大企业的研发总部在齐齐哈尔片区系统布局。

  (71)招引域外总部。对接国内优质“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领域内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靶向招商,面向“三个500强”企业重点招商,对引进其垂直业务板块总部、新兴业务板块总部及面向区域市场的区域总部、区域研发中心。

  [责任单位: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经合局,鹤东公司]

  (四)加强区域协同,推动对外开放,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协同开放先导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24.加强对俄及东北亚协同开放。提升对俄及东北亚合作开放能级,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72)加强科技合作交流。依托齐齐哈尔大学等驻齐高校科教和研发优势,加强与莫斯科大学等俄罗斯高校间合作。借助中俄科技对俄工业与技术合作洽谈会平台,组织企业对接洽谈。加强与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合作,推动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吸引和集聚高层次科创人才,搭建长效化科技合作平台。

  (73)深化经贸交流合作。谋划建设出口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利用RCEP区域协定规则提升对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水平。推进齐齐哈尔(三间房)国际物流园区及铁锋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围绕物流多式联运,进行物流资源整合,提升跨境物流及贸易发展水平,构建覆盖齐齐哈尔、辐射黑龙江省乃至东北亚地区联通国内国际的物流体系,带动区域内产业链融合。

  (74)推进两国六城合作。深化齐齐哈尔—广州—乌法—叶卡捷琳堡—喀山—哈巴罗夫斯克6城间合作,促进文化、教育、体育、旅游、青年政策、科技创新、医疗、经贸、工业等领域合作交流,促进中俄友好往来,深化人民友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外办、市发改委,配合单位:高新区、齐齐哈尔海关,有关县(市)区政府]

  25.深化与广州对口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合作模式,逐步扩大对口合作范围,打造对口合作经典案例。

  (75)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强两地装备制造与制造业等产业链结合与延伸,深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产销关系,强化在粮食收储、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产业方面深度合作。招引广州农业龙头企业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

  (76)谋划打造广齐产业园。学习借鉴深哈产业园模式,依托新建“新兴产业区”平台载体,学习“带土移植”“飞地经济”等经验案例,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产学研协同,引领产业加速发展。

  [责任单位:市经合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高新区,鹤东公司,有关县(市)区政府]

  26.建立齐—大—白—呼—兴跨省生态经济合作区。

  (77)建立齐齐哈尔—大庆—白城—呼伦贝尔—兴安等5市(盟)区域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在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深化合作。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合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

  27.强化自创区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哈尔滨、大庆片区合作,加大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区自由流动,打造自创区区域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78)加强与哈尔滨片区协同创新。借助哈尔滨科创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要素密集优势,引进科研平台和科创总部,打造自创区区域创新分中心,支持高端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食品加工等对接链接,实现产业跨区发展、跨越发展。

  (79)加强与大庆片区协同创新。支持装备制造与大庆石油石化产业链接、食品加工产业与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接,加大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和产业化。

  (80)推动跨区域交流。推进齐齐哈尔片区与国内先行自创区交流合作,积极倡导开展东北三省自创区研讨、哈大齐片区研讨。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高新区,配合单位:市经合局、市工信局]

  28.发挥自创区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一区核心、辐射多园、协同发展”的思路,协同推进齐齐哈尔片区建设。

  (81)打造经典案例。围绕片区产业集群、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开放等方面,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案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82)辐射带动发展。发挥高新区、扩容区、辐射区多点示范效应,打造更多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辐射带动市域经济协同一体高质量发展。

  [责任单位:高新区、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经合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主管科技、工业、商务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统筹协调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和推进齐齐哈尔片区重大目标任务落实,全面推动市级层面的重大问题解决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配备专职人员。市科技局作为主责部门,履行抓落实直接责任,负责对上承接省科技厅代表省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加强协调指导和绩效考核,统筹做好对上政策争取,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汇总建设成果和总结经验做法;市发改委协同市科技局抓好主责部门工作,加强对相关部门的协调,宏观指导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高新区作为创建主体,承担建设主体责任,每年初与科技部门共同提出自创区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统筹做好“一区八园”指标体系和考核考评,具体负责各项创建任务承接和落实。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抓好相关政策争取、领域内重点任务推进落实。

  (二)完善政策保障。结合齐齐哈尔片区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并不断完善创新性政策,持续加强对齐齐哈尔片区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人才集聚、央地合作、对外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国家及省级拟开展的政策试点在齐齐哈尔片区先行先试。统筹科技、教育、财政、人才、产业、金融、采购、知识产权等现行政策,支持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加大政策评估和督查力度,加强政策实施效果分析,适时开展政策迭代升级。注重示范区改革经验总结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实施效果好的政策措施,总结试验示范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三)健全“四个体系”。建立健全齐齐哈尔片区建设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个体系”,进一步明晰职责,上下联动,协同一体,合力推进。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齐齐哈尔片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协调相关部门推进片区建设;各相关单位按照条块职能,对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工作中的突破性、探索性政策举措,建立同上级主管部门经常性的沟通对接机制,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持。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和建立常态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建设情况自评,注重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四)建立容错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勇于创新、实干担当的干部队伍,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积极预防职务犯罪,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免于追究相关责任。对财政资金、国有资本参与的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等,依法履行决策程序后的投资失误,予以免责,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附件: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doc 

 

齐齐哈尔市支持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22〕43号)和《关于印发<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自创组发〔2023〕1号)要求,加快推动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以下简称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1.对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齐齐哈尔片区落地生成的企业,优先给予土地、房屋、资金等资源保障。自投产后5年内,由同级财政按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增量的80%给予奖励。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对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的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机构,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

  2.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在本市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时,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在本市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92%的比例用于奖励;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在本市实施转化的,应当从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92%的比例用于奖励;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从开始盈利的年度起连续5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所获得净收益中可提取不低于8%的比例用于奖励。

  3.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融资,鼓励商业银行运用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进一步拓宽轻资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升科技赋能质押品监管水平,在粮食质押、活体抵押等新兴抵押品监管方面开展应用。探索建立创意和知识产权收储育成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创意与知识产权育成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担保。

  4.首次通过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对规模以上企业奖励1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奖励5万元,复审通过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标准减半。对科技型企业购买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实际支付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含10万元),给予实际支付金额的30%、最高30万元补助。被评为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当年,按企业本年度数字化改造实际投入资金(设备和软件)的20%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5.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设计齐齐哈尔片区企业创新积分指标体系,开展分组分类评价,发布齐齐哈尔片区企业创新积分榜单。根据企业积分享有省市区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申报、企业信贷、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加大创新积分使用范围。

  6.支持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中原有及新入围的本地配套企业,在新增营业收入不低于本地新增配套额产生的营业收入前提下,给予其不超过本地当年配套额较上年配套额增量部分1%的一次性奖励。对经省级认定的数字化(智能)车间,在省级按项目合同金额(含设备投资和工业软件购置等数字化建设费用)的10%,给予最高补助200万元的基础上,再按相关规定给予其核心团队不超过30万元奖励支持。

  7.支持研发规模化生产需要的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经省级以上评审认定,为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我省急需关键技术,并在我市推广应用的,在省级财政每项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的基础上,按照省级支持额度的10%,一次性奖励其核心团队。

  8.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内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对现有建设3年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绩效评估,择优一次性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助。对经省科技厅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或经省评估获得补助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9.对齐齐哈尔片区内重点产业链的规上企业和龙头企业,新引进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在我市缴纳社保且试用期满后,自下一年度起,连续3年分别给予每月2000元、1500元、1000元的生活补贴;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按本科毕业生标准补助,高级技工按本科毕业生标准的50%补助。

  10.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及以上聘用合同的,省财政分别给予ABCDE类人才300万元、150万元、70万元、35万元、15万元安家补贴,可享受地方和用人单位相应配套补贴。

  11.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对高新技术企业年终个人所得超过50万元的研发人员,给予对应标准的补助。

  12.参照省级税收分享补助政策,以齐齐哈尔片区上一年度实缴税收为基数,将市级分享收入增量部分的60%补助给齐齐哈尔片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将齐齐哈尔片区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于齐齐哈尔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13.支持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齐齐哈尔片区内企业培育力度,提高企业首贷获得率,扩大普惠金融覆盖范围。继续向企业让利,推动银行机构运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提升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14.支持齐齐哈尔片区在土地出让前,制定附建设项目总平面方案的规划条件,配合清单制、承诺制措施,探索实施土地出让后即核发用地许可。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市科技局、高新区负责解释,并依据国家、省有关要求和齐齐哈尔片区建设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原文件下载:齐政发〔2023〕14 号(关于印发《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实施方案》《齐齐哈尔市支持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齐齐哈尔片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doc

(责任编辑:杨静)


责任编辑: 信息来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