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直达 > 政策文件 > 齐政发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10-02 18:02:58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齐政发〔202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2023年2月1日          


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齐齐哈尔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省政府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论述,以及东北振兴和气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以服务12个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我市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五大安全”为主线,坚持趋利与避害并举,坚持提质与增效并重,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鹤城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总体气象实力达到省内中上水平的现代气象体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持续提升,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2%以上,关键区域天气预报精细到1公里,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人工增雨影响面积覆盖全市主要农区和林区,人工防雹保护面积覆盖全市冰雹易发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在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等领域争创全省先进水平。到2035年,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更加深入,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对齐齐哈尔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持续提升精密气象监测能力。针对监测盲点,科学规划齐齐哈尔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完善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粮食及经济作物主产区等观测站网布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共同投资等形式,加快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和依安X波段雷达、大气垂直观测系统、北斗探空站、中继接收站项目建设,构建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依托区位、技术优势,加快推进检定实验室地市级分中心的建设,强化观测设备计量检定。持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体系。发展志愿气象观测,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统筹行业气象观测站网,整合农垦、水文、森工等行业监测站点资源,推动数据共享、标准公用政策协同,依法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
  2.持续提升精准气象预报能力。优化预报业务技术体制,大力发展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技术,推动建立市域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提高分灾种、分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化的预报业务体系,逐步提升“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市气候异常。[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3.持续提升精细气象服务能力。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研究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研发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探索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研发齐齐哈尔市气象微信服务号,实现短时临近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定点预报及逐小时预报随时查看。推动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支持加强气象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影响我市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增强气象科技创新驱动业务现代化能力提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广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4.持续提升气象信息管理能力。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融合市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数据平台及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推进气象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监管制度,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升级改造气象通信网络,气象通信专线传输市到省达400M,市到县达200M。进一步提升信息传输能力。加强网络安全软、硬件系统建设。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齐齐哈尔海事局,各县(市)区政府]
  5.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政府需求,建立区级气象局。将气象台站建设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示范性新型气象台站建设,以“一站一景、一站一貌、一站一品”为标准,推动县(市)级台站高质量建设,建成具有生态文明服务、气象科普研学、融入城市发展、党建与精神文明实践、科技创新引导等能力的高质量气象台站。有序推进县(市)级气象台站提档升级,为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夯实基础。[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6.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级各部门相关应急预案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配套,完善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直通式服务以及“叫应”服务等机制,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7.提高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做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结果的应用,推进普查及区划成果在重大规划编制、城乡建设、灾害评估、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应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统筹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程,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依法做好全市重大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等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服务保障。提升党政领导干部和群众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新建或完善气象科普场馆,建设气象科普场馆云平台,创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气象科普品牌,提升气象科普“云服务”能力。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8.强化防雷安全监管。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防雷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将防雷安全监管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各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强化与应急管理、教育、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建立防雷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发挥各行业部门防雷安全监管的作用。将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场所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许可纳入项目投资、建设审批流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
  9.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积极保障齐齐哈尔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擦亮“寒地黑土”品牌,编制齐齐哈尔市农业气候区划,利用新一轮全市农业气候区划成果,构建本地化农业气象模型,开展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品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聚焦高质量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气象预报预估技术,提高粮食作物优质稳产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专项服务,推进克山马铃薯、泰来水稻、依安北纬47度鲜食玉米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打造“齐齐哈尔气候好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10.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调配储运、金融保险气象服务水平。强化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与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配合,合理推进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强化嫩江上下游、左右岸的合作,开展全流域开封江预报服务。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加强全域旅游、冰雪旅游气候资源开发,依托“旅游+智慧气象+大数据”旅游气象综合服务系统,提升冰雪运动等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为我市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康养胜地”等气候生态品牌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齐齐哈尔海事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旅游局、市体育局、国网齐齐哈尔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
  11.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依据影响我市城市运行的主要气象灾害,建成技术先进、保障有力、开放共融、适应齐齐哈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保障城市运行的气象服务体系。建成布局科学、立体精密、智慧协同的气象观测网,极端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城市分区、分时段、分强度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城市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与传播能力显著增强,预警信号精细到区,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初步建成面向城市生命线、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高影响行业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12.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载体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功能,加强与通信运营商、应急广播、融媒体中心、“看齐”栏目组等社会发布渠道的对接和联动。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引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手段,实现精细化预警服务。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能力,全面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充分发挥综治网格和基层气象工作站合力,实现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到村到户到人。[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13.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强化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建立气象、生态环境等重污染天气多部门数据共享、联合监测预报预警和会商研判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
  14.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依法开展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开发、“标准地”出让以及能源、交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监测,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提供精细服务,强化卫星遥感产品利用,依托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技术优势,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全力推进齐齐哈尔分中心建设。开展植被长势、扎龙自然保护区、水体、森林火情等卫星遥感监测,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助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各县(市)区政府]
  15.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运行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保障和机动科学作业能力。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优化地面作业站点布局,加强作业点标准化建设、作业装备自动化升级改造,组建以地方编制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机动作业队伍,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和安全作业能力。针对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要,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水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16.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贯彻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气象科技高层次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项目、人才、资金等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助力人才成长,全面提升全市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满足气象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市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统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人才发展,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享受我市人才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人才到基层一线从事气象工作。加强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估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对在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省、市相关表彰和奖励。[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各级政府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工作绩效管理,统筹做好资金、用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和项目安排工作。深化省气象局与我市合作,落实落细局市合作重点任务。
  (二)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
  (三)加强法治建设。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
  (四)加强投入保障。进一步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执行,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建立完善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原文件下载: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齐政发〔2023〕3号).doc

(责任编辑:王岩)


责任编辑: 信息来源:

分享: